原生家庭的影響:是阻礙,還是藉口?
在許多兩性內容中,或許有不少人聽過「原生家庭」、「童年創傷」、「過去的陰影」……等說法。
換言之,這些觀點通常帶有一種敘事:「你現在做不到這個、做不到那個,那是因為你過去……blablabla。」
將「因為過去的一些憾事,才導致未來無法挽回」這種概念融入兩性話題,幾乎成為現在的主流敘事。
我能理解,人的成長過程中總會有不順遂的時刻,甚至因此對某些事物產生特定的思維。這一點,我並不否認。
老實說,應該沒多少人能自信地說出:「我的童年他媽的過得超順利!」就連那些家庭背景比 80% 的人都優越的人,也多少會對原生家庭有所埋怨。
簡單來說,無論是誰,多多少少都對過去有些不滿。這種東西在我看來,就是「沒比較沒傷害」,一比較,全是傷。
為何兩性話題特別強調原生家庭?
這些概念,我很少在其他領域看到被強調,但在兩性主題裡卻被大量使用。
- 「你不會跟女生聊天,因為你過去有創傷。」
- 「你不會跟女人相處,因為你過去有陰影。」
- 「跟女朋友時常吵架?因為你沒有跟童年和解!」(WTF?)
在這裡,我不想過度討論這些理論的效用,因為這樣容易一竿子打翻一船人。對我來說,有些或許有效,但有些可能只是讓你發洩情緒,好讓你心裡好過一點而已。
責任:最終還是回到自己身上
或許在我們的原生家庭中,確實有些事情讓我們怨恨,甚至在往後人生中形成了一種枷鎖。但既然我們已經意識到這件事,那麼突破這道枷鎖,就是我們的責任了。
其實,「責任」,才是這篇文章的重點。
在談論過去的創傷時,不少人會提及父母:
- 「因為父母相處不好,導致我兩性關係不順利。」
- 「因為爸爸灌輸 BETA 思想,我現在才是個 BETA。」
- 「因為亞洲父母的教育方式,讓我活得.…。」
這些觀點,在我過去接觸兩性內容時,或許也曾認同,但同時也產生了一個問題——然後呢?
這個「然後」通常沒有下文。不是叫你轉念,就是叫你自我提升(阿是要提升什麼?),不然就是讓你開始自我療癒,最後推銷你一門心靈課程。
這些敘事模式在我看來,某種程度上是在進行「責任外部化」。就像星座理論一樣:「你的個性內向,是因為你某月出生。」「你無法與對方聊天,是因為對方太陽上升到哪個位置。」
總之,錯不在你,真正的問題點是 BLABLABLA,然後開始一套花式話術。
終究得扛下責任
在紅藥丸的知識體系中,家庭也占了非常大的篇幅,甚至有一派是專門在擴展紅藥丸與家庭關係的知識體系,在這些領域裡面,雖然會提到原生家庭,但最終一定會把解方回歸到自身責任身上,這也是我喜歡這套知識系統的原因。
「扛下你那該死的責任!」——這句話就是 Jordan Peterson 聲名遠播的口號之一。
簡單來說,最終你得過自己的人生,而這些就是你自己的難關,有些人這關過得輕鬆,有些人過得難,但終究是要自己過
也許你的父母已經盡力了
回歸到我的標題,如果你的原生家庭讓你有些阻礙,或許可以回頭想一下,你的父母或許已經盡力了,這也是我在面對自己的家庭時,不時會在我腦中提醒我的一句話,而這句話的好處是,避免我太過偏激的想把責任外部化到父母身上
我也會不時地遇到原生家庭的衝突,我認為這才是一般人的常態。所謂一家人整天和樂融融的畫面,我只在電視劇或網路上那些刻意拍出來的蹩腳影片裡看過。
我的創作大多與男人的相關,而在撰寫某些的主題的時候,我常用這樣的思路:
如果我是過去的我,真的能做到嗎?
如果我生活在那個年代,真的可以做得比我爸好嗎?
如果我曾經被某些觀念或思想限制,那麼我爸不也是嗎?
如果這一路走來不容易,那我爸呢?
如果身為男人的你,認為這一路走來不容易(我想會找到我的你,多半會認同),那也是身為另一個男人的你爸,是否也遇過爛到不想講的事,然後跌跌撞撞的走到現在?
說到這裡,你應該明白我的意思。
但我並不是想要讓你把責任完全往自己身上扛,一下子扛太重有可能把你壓垮。然而有些責任,確實不屬於你,你要能分辨,即使可能是你的父母在強迫你扛下,你也要能分清楚並做好相對應處置(或許在你的父母身上,他們也扛下了當初沒料到的責任)
但最終,你應該也要意識到,那些屬於你的卻沒扛下的,最終都會在生活中用另外一種方式逼你扛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