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過去一段時間,長內容曾經被視為品質的象徵。這段時間不會太長,我猜大概是抖音問世的那一段時間。而社群平台也從單純的「看看別人在做啥」變成「我要怎麼讓人來看」。文字平台也漸漸發展了短內容(近期的 Threads、X)。
我不會說這是世代的崩壞,這就是趨勢演化的結果。也許是人腦天生就喜歡放鬆,自然這樣的創作形式就成為主流。
而在短影音與短文字開始流行的這段時間,依然有優秀的創作者持續產出有價值且發人省思的作品。隨之而來的發現是,受眾逐漸分化成兩類:喜歡速食型短內容的人,以及願意觀看長內容的人。
有一種說法叫「現在的年輕人是 TL;DR 一代(Too Long, Didn’t Read)」,意思是「太長了,沒看」。簡單來說,只要你的內容太長,人們就懶得看。當然,社群平台的受眾多數是年輕人,因此這種說法容易變相指年輕人不再閱讀有價值的長內容。
這種標籤一旦貼上後,近來反而有推動長內容創作的趨勢。願意寫長內容的創作者,依舊有機會吸引喜愛深度閱讀的讀者,並側面展現自己能夠撰寫長文的能力。
到目前為止,我仍大致認同這個觀點。我自己的觀察是,確實短內容多數偏向娛樂取向或博眼球,通常以激起情緒或引發好奇為主,而內容品質則一般般。
然而,生成式 AI 問世後,我認為這種觀念已經開始鬆動。在我寫下這篇文章的時間(2025/2/14),ChatGPT 已經發布超過兩年,這段期間 AI 的進步速度我想不用多說。
透過 AI,要寫出長文已經是幾秒內的事情,且內容看起來有模有樣。如果提供足夠的素材,它能在幾秒內產生大量長內容,不夠還能叫AI自行補充。
雖然以我的標準來看,AI 生成的文章仍然不夠好,通常看幾行就能辨別是否為 AI 產出。至少要有人工編修,才能讓內容顯得更加自然。
而最近在自媒體領域吹起的「長文風」中,我發現一些創作者開始大量產出長內容,尤其是在影片創作領域。過去多以娛樂性質或博眼球為主的創作者,也開始創作長內容,但依然以誘餌的方式操作自己的作品。當然我不會點名(也不要問我)
我自己在網上觀看了一些熱門「長內容」,發現這些內容雖然變長了,但提供的價值並未提升,依然是一段段的誘餌與一波波的情緒操控。這種感覺就像是「把一段段的短影片組合成超級長的內容」,但每一段都在重複類似的話題。
我試著理解這種「不適感」,讓我想起過年期間的閱讀經驗。
在 2025 年春假(共 9 天)期間,我準備了一些創作相關書籍進行主題式閱讀(專門挑選某個類別範圍的書籍),並且盡量涵蓋不同範疇的創作類書籍。在閱讀過程中,我發現了類似的不適感。
或許因為創作主題較為自由,一些作家只要稍有名氣,就能出書暢談自己的「赫赫戰功」。然而,整本書讀下來,我幾乎看不到重點(也許有一些知識點),其餘的只是連篇心靈雞湯,或者是不斷強調「要相信自己的獨特價值」…等等的激勵話語
在比較這些「很長,但不太舒適的文章」與我認為是「好書」或優質作品之間的差異,我發現:
這個作品是為了激起情緒,還是提供洞見?
激起情緒是短內容的關鍵,例如點擊誘餌、憤怒誘餌、激勵誘餌等,都是創作短影音時常見的技巧。
然而,一個好的創作總是能提供「洞見」,或是讓我在閱讀時能夠產生「啟發時刻」(類似靈光一閃的感覺)。簡單來說,這是一種讓人訝異「這件事竟然可以這樣看!」,或是讓過去的想法碎片被連結起來,讓思維瞬間開竅的感受。
雖然激起情緒是一種創作技巧,你在我的標題或內文中應該也能看見這樣的元素,但我仍然會判斷作品的本質,或者它的主要訊息為何。
如果是一個以激起情緒為主的作品,依然能夠塞入知識點能讓你感覺滿足,但主軸是激起情緒,就很難提供洞見,最好是以娛樂或是另有目的來看待
或許在未來,已經不能再用 TL;DR 來評論現代人吸收知識的指標。在我關注的一些優秀創作者中,有些人能夠用極短的話語提供深刻的洞見,這本身也是一種強大的能力。
而在 AI 時代,當看到長內容時,反而需要具備「太長,都是廢話」的檢視能力,以便及時止損。
最後,我還是要強調,長文仍然值得閱讀。要敘述一個概念或傳達思想,確實很難透過短內容來完成。習慣閱讀長文,不僅較容易挖掘到有價值的內容,也能訓練出鑑別優劣的能力。